垃圾分类的产生原因
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在一些垃圾管理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更多地方的垃圾则常常被简易堆放或填埋,导致臭气蔓延,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费用是非常高的,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一百元至几百元不等。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地消费,又大量地生产着垃圾。后果将不堪设想。从国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如德国一般分为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等;澳大利亚一般分为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日本一般分为塑料瓶类,可回收塑料、其他塑料、资源垃圾、大型垃圾、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和有害垃圾等等。
物联网助力解决垃圾分类难题
当前,物联网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正如火如荼,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也逐渐被应用于环境保护、能源管理等领域。近年来,国内相继出现了很多智能垃圾分类箱,居民只需要通过手机APP对准智能垃圾箱上的扫描区“扫一扫”,“哔”的一声后,垃圾桶自动开门,将分类打包好的垃圾投递进去,显示屏上马上显示可回收垃圾重量,并同步积分;积分卡在垃圾袋发放机上对准扫描区“扫一扫”,就能自动领到垃圾袋;垃圾袋上有定制的二维码,投错的垃圾可以找到垃圾的主人;积分累计后,还能在礼品兑换机上兑换各种生活用品和小礼品等……这样的智能垃圾分类设备,这种既智能又时尚的模式,还能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二)垃圾分类溯源难
当前人们总体环保观念意识不强,垃圾分类不仅难分到位,甚至出现居民图方便乱扔垃圾的现象。有些乱扔垃圾的人存在侥幸心理:垃圾扔出去了,谁能知道是我丢的?当面对这种不负责任的心理时,管理人员无法掌握居民投放垃圾的相关信息,后期处罚和管理跟不上,助长了乱扔垃圾分不良风气。只有对垃圾分类实行溯源管理并依法惩处,才能从根子上杜du绝居民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
(三)垃圾分类监管难
除了垃圾投放需要溯源,垃圾清运也需要监管。垃圾收集的di一责任主体由于成本原因通常积极性不高,加之环卫公司的清运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混运混装情况屡有发生,导致不少居民存在“反正垃圾车都是一股脑全部运走,分类了也没用”的消极心态。面对这种现象,如果依然依赖于人力监督,显然难以做到全流程quan方位管理,在人力不能及的地方垃圾混装和随意丢弃情况依然频发多见。
分类监管自动预警需求 :
1、小区物业是小区分类投放管理人,负责小区引导监督等工作;
2、 物业企业很难增加专人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监督员;
3、 采取原物业管理人员兼任等方式,督导环节亟需进行实时智能监管。
考核评估及zhi法需求:
1、 管理涉及多个环节、多责任主体,每个环节的责任主体;
2、 考核及zhi法需要数据,证据支持;
3、 落实各项奖惩机制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