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表明,由絮状污泥作为种泥的初次启动时,有机负荷率在0.2~0.4 kgCOD/(kgVSS•d)和污泥负荷率在0.1~0.25kgCOD/(kgVSS•d)时,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进水碱度可以适当偏高(但不能使反应器体系的pH>8.2,这主要是因为此时产甲1烷菌会受到严重抑制)以加速污泥的颗粒化,使反应器快速启动;而在颗粒化过程基本结束时,进水碱度应适当偏低以提高颗粒污泥的产甲1烷活性
参考Richards模型进行产甲1烷量和反应器培养过程中出水COD建模,发现实验数据和模型数据对比偏差在0.50%±0.01%。真细菌1种群结构相对稳定,而古细菌1种群结构则发生了较明显变化,其中占优势的古细菌1种类逐渐减少,主要包括甲1烷微粒菌 (Methanocorp uscu l um)、甲1烷杆1菌(Methanobacterium)和甲1烷髦毛菌(Methanosaeta)等。
《厌氧颗粒污泥的吸附特性及工程应用》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特性、吸附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进展,借助生物学手段揭示了厌氧颗粒污泥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并就吸附过程进行了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同时,从吸附剂、吸附质以及环境条件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厌氧颗粒污泥吸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具有优良吸附性能的厌氧颗粒污泥的特征,总结了厌氧颗粒污泥吸附特性在工程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